外来文化“入侵”与个人和国家的关系之我见

发布时间:2015-09-25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阅读 : 1807

  从《较量无声》这部纪录片可以了解到美国仍然正在对中国实施“文化入侵“的政策,此政策之长远的危害性和隐蔽性让人不得不提起十二分的注意。在此,希望通过个人的一些看法以讨论外来文化“入侵“与个人和国家的关系。

  处于21新世纪的浪潮中,无论是科技还是文化都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因而,难以避免的正是多元文化之间的碰撞、磨合、交汇。在中国封建传统的过去,也许我们可以用类似于“闭关锁国“这样的套路来防止传统文化的异化,但是历史给了我们教训,故步自封只能使文化倒退,使国力衰弱。因此必须认识到外来文化“入侵“的不可避免性。在此便引出另外一个问题,如何在文化的碰撞中保持我们民族文化的优良特质?可以像影片中美国所希望的那样在青年一代中让思想文化异化而导致社会主义的衰败吗?

  著名哲学家罗素曾说过“参差多态方为幸福本源。“诚然,我们无法避免以欧美为首的西方国家文化的涌入,诸如过去西方的圣诞节和情人节的传入,新的文化对于个人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因此抱有好奇的天性的我们必然如同孩童一般对外来文化探首。从圣诞节和情人节一般的文化中,我们可以汲取到正能量,但是这并不代表所有的外来文化都是优秀的。因参差多态而导致的良莠不齐不可避免。因而,个人对待外来文化的“入侵“所抱有的态度应该是取其所长摒其所短,不可因为一时的求新求异或者好奇心而盲目崇拜外来文化,所谓“好奇害死猫“正是这个道理。

  更可怕的是,我们往往只把文化的“入侵“停留在了个人这个层次上而忽略了社会、民族、国家这个层次。从《较量无声》纪录片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忽略确实最为致命的。也许以美国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在表面上是要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然而正如纪录片所警示的那样:“美国对我国实施长期、广泛、全方位的文化渗透,企图逐渐改变中国民众特别是年青一代的思想观念。“犹如当年的美国打着“民主“的旗帜发动科索沃战争一样,如今的美国不也正是打着文化交流的旗帜实施一种文化霸权主义吗?不可否认文化碰撞对于民族国家确实有裨益的一面,诸如促进文化发展、增进民族关系、带动和平建设等等,不胜枚举。但是,破除包装看到底下的暗潮涌动看到文化交流背后的“文化霸权“才更重要,切不可在一片欢呼声中把自己也搞迷糊了,最后中了帝国主义的道。而应当如邓小平所说“一定不能让我们的青少年做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俘虏“-----正当的文化交流,可以;不当的文化腐蚀,不行!

  回到之前所提出的问题,既然认识到了文化入侵的两面性,那么如何在文化碰撞中保持我们民族文化的优良特质?个人观点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弘扬本民族的优良传统,诸如尊师重道,诸如诚实守信。记得今年我的母校高中树立起了一尊孔子像,我觉得这就是非常好的一种弘扬尊师重道传统的方法,既促进优良学习氛围的建设又传播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接受外来文化时,必须要加以甄别,像前文所提到的取其所长摒其所短,个人如此,国家亦如此,必要时加以行政手段立法加以控制。举个例子,纪录片中曾提到,外来文化会夹杂在甚至是外来影片、电视剧中加以渗透,所以控制这些渠道的流通就显得很有必要,好比国内的国产电影保护月,虽然其主要目的不在于此,但是多少也起到了一些类似的作用。中华文化博大而精深,但“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不要以为其博大便不加以审慎管理,否则终会因为不慎而溃。

  外来文化入侵,于个人是种新鲜事物,可取其长舍其短;于国家而言则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交流,也有可能是一种政治信号,需严格把关。即使“较量无声“,也不可在文化渗透中渐渐迷失自我,应洞悉文化入侵背后的本质所在。(作者:陈伟 建宁一中2015届毕业生,现就读于南开大学数学系)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返回顶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