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谐中开放自己:浅谈班级团体辅导氛围的营造

发布时间:2009-04-29 阅读 : 1026

  班级团体辅导以全班学生为对象,运用适切的辅导策略或方法,借着团体互动,协助学生重新评估自己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调整认知与增进内应能力,以预防或解决问题并激发学生潜能。实施班级团体辅导的基本原则,便以使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同时又不损及群性。

  目前,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作为班级团体辅导的一种形式,它被认为是将心理辅导普及、服务于所有学生的最佳途径之一。但学生在面对心理辅导活动时,往往习惯性地与一般的课堂教学联系起来。不少学生习惯了在课堂上无声无息地生存着,他们也自然会习惯性地以这种状态进入团体辅导的场所中。在这种情形下,教师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突破这种固有生存适应模式,重新构建团体中人际行为世界,让学生成长成为独立思考、自主自动的个体,给予自己成长发展的契机。这种建构历程的基础就是营造一个和谐、安全的活动氛围。

  一、教师的形象是营造和谐、安全的活动氛围的关键

  几乎所有班级气氛的研究都肯定一点:造成班级气氛的因素虽多,而其主要的缔造者,无疑的是教师。教师以何种形象对学生进行辅导,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倘若教师在活动中摆出一副权威的架子,对学生的行为、想法指手划脚、评头论足,肯定会造成师生间的紧张、不安全气氛。在这种气氛下,学生就会习惯地回到原有生存适应模式,或以沉默来保护自己,或以附和教师来稳定自己在教室中的原有地位。这种情形下开展的活动,不仅无益,更多的是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这与心理辅导的本质相违背,其副作用可想而知。

  林孟平博士说,辅导是一种关系,这种关系能给被辅导者一种安全感,使其可以从容地开放自己。构成这种和谐关系的核心是辅导教师的人格形象。

  1、以“真诚的我“组织活动

  每次班级心理辅导都有一定的目标,在教师心目中,首先要明确这次活动要提供学生哪方面的帮助。而在具体的组织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关注的不是“我的目标达到了没有“,而是“学生得到了帮助没有“。

  当教师心目中一直在考虑是否达到活动目标时,他所面对的学生在无形当中就会变成一种受教的工具,教师关注的是自己的任务有没有完成,自己有没有收获,却将活动的主体——学生给忽略了,就会为了赶时间而漠视学生吐露的心声。学生在自己真情遭受冷遇后,就会回复固有模式,剩下的就只有沉默或应付而已。因此,教师在活动中应真心诚意地为学生着想,出于对学生一种真实可靠的关心与爱护,让学生开放自己。

  辅导活动中,教师在把握好辅导目标、思路的前提下,用心倾听学生的心声,积极地给予回应,真诚地为学生着想,发现他们需要帮助的地方,及时把握住,深入地组织讨论,让学生真正地得到帮助。

  2、以“真正的我“参与活动

  学者们都同意,除非教师能够在活动过程中,显示出一定程度的真诚,否则学生就不可能有所改变。

  所谓真诚,就是在辅导过程中,教师应以“真正的我“出现,就是在活动过程中不戴假面具,不作种种防御来保护自己。很自然地和学生相处,例如在活动开始时,很自然地微笑着向学生问好,而不是等班长喊“起立“后才这样做。在交代活动目标时,以委婉的语气说“现在,我们在一起就某某来进行讨论“,他很愿意开放自己,与活动融为一体。如在《赢得更多的朋友》一课中,当学生与自己的朋友坐在一起后,教师说:“看到你们能和朋友在一起,真让我羡慕。我也有很多朋友,但现在不能和我在一起,不知你们能否接受我成为你们中的一员?“学生热烈响应,教师也在此时此刻融入他们之中。

  教师的种种言行,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在这种情形下,学生切实感受到自己是被辅导教师所接纳和信任的,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安全自由的空间,能够让学生自由坦白地表露自己而无须顾忌。

  3、以“真心的我“关注学生

  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内在的需求与动机,用以促进自己的成长和提高,而且每个人都有一种解决问题的潜能,即使是心理适应不良的人也同样如此。因此作为教师,应关注每个学生。和文化课不同,这里没有所谓的差生和优生,这里的每个孩子都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关心。因此,教师有责任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被自己注意到的。要敏锐地从学生的眼神中、体态语言中感觉到他(她)是否真正参与了活动。如在一次活动中,教师请学生与好朋友坐在一起,发现一个身体有缺陷的学生独坐一边。于是,教师主动与他坐在一起成为朋友。在听取各组自由讨论情况时,也拉着他的手一起去倾听,去分享。这孩子在活动中明显地活跃了许多。后来,更多的学生主动邀请他加入自己组里的讨论。在这样的氛围中,相信每个学生都会有一种亲切感、安全感,自然也就会大胆地开放自己了。

  二、参与小组合作是营造和谐、安全的活动氛围的基础

  班级心理辅导要营造和谐、安全的气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话说,让每一个学生都相说话,其基本方法是改变座位的排列组合,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活动中去。

  1、座位的排列有利于消除学生的防备心理

  一般课堂上采用“插秧式“座位排列方法,这样的座位排列运用到团体辅导中来,那么,学生入座后的第一感觉就是“我在课堂上“,产生“我必须认真上课,遵守课堂纪律“的想法,采取的行为就是端端正正地放好手脚,同时也让每个学生的心理处于一种防备状态——时刻提防自己不要有不守纪律的言行产生,以免招来老师、同学的不满。这种状态直接影响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

  团体辅导的座位排列就是要打破这种方式,采用“随机分组,动物分组,拼图分组等“多种分组形式,6~8人一组坐在一起,坐时让每个学生较方便地看到其他组里同学,这种安排方式因为较新鲜而引起学生兴趣,因特殊而降低学生的防备心理。

  2、小组合作有利于学生大胆表现自己

  为达到每个学生能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目的,也为了开阔学生思路,常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意见。当一组学生以围坐一起或其他方式在一起讨论时,组内无形中会产生一种和谐、亲切的气氛。因为当时,每个学生能看到彼此,即使不说话,目光的交流就会给在发言的同学以莫大的鼓励。又因为人数适当,小组内拥有足够的信息源,又保证每个学生均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而且同学间的相互补充会对问题有更深入的看法。学生在组内有发表意见的机会,会有一种支持力促使他在班级中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是营造和谐、安全氛围的基本途径

  任何学习都从情境开始,只有活动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性,降低心理防御水平。因此,在辅导中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个情境,让学生充分体验角色情感,从而更自信地开放自己,表现自己。

  1、游戏的合理运用有利于学生开放自己

  游戏是与俱来的一种倾向,游戏是一种行为,一种情境。游戏是学生包括成人普遍喜欢的活动,关注和参与游戏是人的天性。

  游戏创设了一种情境,并可将情境组合有意义的“产品“,比如在活动的开头安排一个游戏导入,学生乐于参与,而且过程中充满了快乐。在这种轻松愉悦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开放了自己,主动地加入到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合理地插进一个游戏,可以使气氛更和谐、轻松,在游戏中学生没有输赢的心理负担,更乐于表现自己,开放自己。

  2、小品、动画片等和讨论的交叉进行增加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兴趣

  小品、动画片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这种形式恰当地运用到活动中,首先就会给学生一种亲切感,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同时,这种形式表达的意思更明白、直接,学生易于理解、接受,对自己也更自信,在这种情境下,学生就会主动表现自己,开放自己。另外,还有故事接龙、角色扮演、家庭树、哑剧等多种活动,只要设计得当,合理运用,对辅导氛围的营造,对学生的表现,都是大有益处的。

  综上所述,一个氛围的营造得益于多方的融合,最终还是归结到一个字——“爱“。因爱而真诚,因爱而感动,因爱而开放自己。爱营造了和谐、安全的氛围,使学生从容地开放自己。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返回顶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