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宁县第一中学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8-3982010 举报邮箱:fjjnyzbgs@126.com 举报入口
本站已通过国家IP/ICP备案 备案编号:闽ICP备2020018089号
![]() |
|
探讨下一星期教学内容
学科:地理 类型:高二备课组活动
时间: 9月20日 地点:广泉楼五楼会议室
主讲人:杨民云
主要内容:构造地貌的形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理解构造地貌与地质构造的关系,掌握褶皱、断层特点及形成过程,了解板块运动对全球地貌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和示意图展示,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
能力,以及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培养探索自然奥秘的好奇心,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褶皱、断层)及其与地貌的关系;板块运动对全球地貌的影响。
教学难点:如何结合实例和示意图,准确判断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形成过程,分析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例证法、演示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喜马拉雅山的图片或视频,提问学生:“是什么力量驱使青藏高原大幅度抬升的?”引导学生思考内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从而引入地质构造与地貌的学习。
2. 讲授新课
(1)地质构造与地貌
褶皱:介绍褶皱的形成原因(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基本单位(褶曲),基本形态(背斜、向斜),以及褶皱与地貌的关系(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以及可能出现的地形倒置现象)。通过演示实验(如使用软塑料板模拟褶皱形成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褶皱的形成。
断层:解释断层的形成条件(岩层受到的压力、张力超出所能承受的程度),断层的位移类型(水平方向、垂直方向),以及断层对地貌的影响(如宁夏平原的形成过程)。通过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断层概念的理
(2)板块运动与地貌
介绍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包括地球的岩石圈被分割成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分析板块运动如何形成不同的地貌形态(如山脉、高原、海沟等),以及板块运动对全球地貌的影响。结合具体案例(如智利、印度尼西亚、新西兰、日本等地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加深学生的理解。
(3)山地对交通的
分析山地对交通建设的影响,包括修建交通线路的成本、难度、安全性等方面。
介绍现代科技在山区交通建设中的应用(如桥梁、隧道等),以及这些技术的应用如何克服山地交通建设的难题。
3. 巩固练习
设计一些判断题、选择题或案例分析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疑惑和收获。
4. 总结与拓展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地质构造与地貌、板块运动与地貌以及山地对交通的影响之间的内在联系。
拓展学生的视野,介绍其他与地貌形成相关的因素(如气候、植被等),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
五、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鼓励学生收集更多关于构造地貌、板块运动与交通建设的资料,撰写一篇小论文或制作一份PPT进行分享。
六、教学反思
在课后及时反思教学过程,总结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
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力形成的过程和原因,点明水平梯度力是风形成的直接原因。如右图所示,教材采用图文结合,从简单到复杂的方法,向学生呈现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以及摩擦力这三个力的概念性质,并且向学生清晰地展示了在受到这些力的影响之后,风的大小也就是风速和风的方向的改变。提出思考题:南半球地面的风向如何表示呢?此处是对学生前半部分知识的考察,也可以锻炼学生知识运用能力,从而做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教材40页给出活动题,让学生学习材料后根据等压线确定风向和风速。此处考察学生们的知识联想能力和读图能力,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总结等值线图的判读方法,并且运用38页,39页所学知识对活动题做出解答。课本40页下方给出自学窗,学生阅读后可以了解温室气体发现的过程。此处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也能让学生了解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