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宁县第一中学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2024-09-24 发布者:教研室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阅读 : 3565

本实施方案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为基础,通过亲身实践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一、研究性学习性质

研究性学习是每位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

二、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目的与意义

设置研究性学习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过程,以达成:

1.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形成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和情感。

2.综合地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

3.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创意及成果,发展合作团队精神,培养合作技能。

4.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以及追求真理的科学道德。

5.使学生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形成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最大特点是自选课题、自由组合、自主研究、自写总结,因而具有自主性、研究性、协作性、开放性、跨学科性、社会性、实践性。

研究性学习活动不再是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再以教室为中心,从而能最大限度的使学生自主、主动地得以发展。

三、课题类型

课题类型大体分为两类:问题(专题、课题)研究类和项目(活动)设计类。具体可分为环保专题、农业专题、人文专题、科技专题、学校专题、社区专题等等。

四、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1.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察看、测量、记载有关的事物和现象。

2.实验法:观察法的延伸和扩展。根据研究目的、提出假设、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通过仪器或借助物质手段对事物进行观察、记录有关现象和数据,并对现象、数据进行处理,得出结论。①制定研究目的,提出有关假设(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或观察现象后提出)。②制定实验方案(实验设计),进行实验,记录有关现象、数据;③分析实验现象和有关数据,得出实验结果。

3.文献法:采用采用文献检索手段,从有关书籍、报刊、文献中收集有关资料,如事例、数据、图表、照片等。

4.调查法:①类型:有跟踪调查、抽样调查、实地考察。②形式:问卷式、访谈式、采集数据式。

注意:收集资料和开展调查只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起始阶段,应在收集资料和开展调查的基础上确定突破的重点并开展研究。

五、研究性学习活动管理

1.研究性学习活动是以课题形式予以管理。

2.学生或在老师提供的课题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或自己在学习生活中发现的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上报行政班级。

3.在班主任主持下,筛选课题,并组成课题组上报年段。

4.为了便于开展研究,课题组的成员一般不超过6人,其中应有一人担任组长。

5.每个课题组都要邀请老师(主要是校内老师,也可以是校外老师、专家等)担任指导老师,在充分征求指导老师意见的基础上,填写好《研究性学习活动手册》中有关内容。

6.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采取研究的方法,自主地搜集材料,获取信息,运用所学的知识,在协作学习和探究中去解决问题。

7.一个课题的研究一般安排一个学年。中期应由班主任组织交流会,由各课题组汇报活动进展情况。

8.课题组完成课题研究后,应形成结题成果,并附上过程性材料,参加班级组织的研究性学习汇报暨答辩会。

(1)结题成果有研究报告、论文、活动设计方案、实物模型、多媒体课件等。成果交流可以以网页展示、报告会、辨论会、表演、小型展览等方式。

(2)论文(报告)应包含:提出问题、提出观点、论证观点、基本结论、研究结果的分析和讨论、附录。(调查报告包括:调查情况、调查结果、调查分析、建议几部分)

(3)答辨准备:各研究小组完成课题研究之后,要写出课题研究报告详细叙述研究思路,研究过程与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以及参与课题研究的体会等。指导教师对学生课题研究的成果报告进行初步评审,符合基本要求的参加班内答辩,不符合要求的重新修改。

(4)答辩:答辩由陈述、展示、提问与回答、评语四个部分组成。在以班为单位的答辩过程中,各研究小组推选1~2名同学为主陈述人,在一定的时间内向全班同学和指导教师简要汇报课题的选题意义,实施过程,主要分工情况,取得的主要成果,以及研究中的主要收获。指导教师和其他同学就有关问题进行提问。

六、学分认定

1.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需完成2个课题,安排在高一高二开展,计入学分

2.高一高二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每周安排1课时,主要用于集体教育、课题设计、资料收集与分析、问题讨论、实地考察、撰写结题报告等,学年结束需要形成研究成果。

七、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可以根据学习活动的各个过程所体现的内容特点来进行,包括:选题阶段、开题阶段、实施阶段、结题阶段。主要涵盖以下内容:

1.参与活动的课量和态度;

2.在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

3.学习和研究方法掌握情况;

4.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

5.成果展示。

八、指导老师职责

1.每位老师都有责任和义务接受学生的要求,担任研究性学习活动指导老师。

2.指导老师应对课题研究的可行性予以论证,并且指导和督促课题组成员开展好各个阶段的活动。

3.指导老师应根据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标准,对本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严格把关,并确认其是否可以提交答辩。

4.指导老师根据课题组各个成员在活动中的具体表现,予以学分的认定,并到教务处填写学分。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返回顶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