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高三历史备课组活动内容

发布时间:2024-09-30 发布者:教研室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阅读 : 3969

学科:历史             类型:高三历史备课组活动

时间: 9月30日        地点:教学二楼办公

主讲人:建西

主要内容:课时23 辛亥革命与共和制的确立

1、考点定位

(1)孙中山三民主义与辛亥革命的过程。

(2)辛亥革命的结果及意义。

(3)中华民国成立与《临时约法》的颁布。

(4)孙中山的文官思想与选官制度。

2、教学中要注意以方面:

(1)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必然性

经济基础:清末“新政”“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资产阶级力量发展。

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特别是西方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的影响。

组织基础:1894年革命团体(兴中会)的建立和1905年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的成立,明确提出了资产阶级的革命纲领——三民主义。

军事基础:同盟会发动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了民主革命进入高潮。

偶然性:利用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四川保路运动,湖北防务空虚的有利时机,武昌革命党人率先起义,引发了辛亥革命。

(2)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评价

进步性:传播共和理念和法治思想,提出资产阶级标榜的民主、自由、平等思想,提出了构建共和国的“三权分立”、内阁制等治国理念,具有防止封建专制的进步意义。

局限性:共和政体照搬西方,缺乏实施的政治基础;条文中两院职权不明,造成了后来的府院之争;因人改法(总统制改为内阁制),损害了法律的权威性,为后来的废除和拒绝执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埋下隐患;单纯通过约法来限制专制,太过理想化,在当时的中国举步维艰。

(3)辛亥革命推动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从帝国到民国:从政治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埋葬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从臣民到国民:辛亥革命使社会生活发生巨变,自由、平等、博爱的风气兴起。剪辫易服、废止缠足、废除跪拜和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号的移风易俗举措,使得国民的面貌为之一新。

从君权神授到民主共和:辛亥革命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提高了人们的政治热情。

从工商末业到实业救国:辛亥革命动摇了封建的经济基础,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兴办实业的热潮,对中国工业化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从人治到法治: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返回顶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