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高一地理备课组活动

发布时间:2024-10-18 发布者:教研室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阅读 : 2582

探讨下一星期教学内容

学科:地理               类型:高一备课组活动

时间: 1018日         地点:广泉楼三楼会议室

主讲人:王成娇

主要内容:

一、集体备课《海水的性质

【教材分析】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内容主要围绕海水性质展开,重点落实“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性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一要求。海水的温度、盐度、密度是海水物理性质中最基本的要素。课程标准提到的海水性质,在教材中具体表现为海水温度、海水盐度和海水密度说明“海水性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综合上述分析,本节教材为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便于教学,分“海水的温度”“海水的盐度”“海水的密度”三个标题,编排思路遵循“因素分布影响”。

“海水的温度”重点说明海水温度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首先教材从太阳辐射和海水蒸发消耗两方面说明海水温度的影响因素。其次说明海水温度存在垂直、水平的分布规律,教材也安排图表等资料进行辅助说明。之后说明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可以从海水温度影响海洋生物的分布,从而影响人类渔业活动的角度来理解。

【学情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涉及的概念多,物理、化学等跨学科知识背景要求较高,空间范围广,立体性强,学生的生产、生活经验缺乏也增加了教学的难度。教学中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思考、总结,理解温度、盐度、密度的概念内涵。二、充分利用图表,化抽象为具,建立思维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温度、盐度、密度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三、充分运用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感知海水的温度、盐度、密度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形成资源意识,体悟人地协调观。

教学目标

1、观察图片,描述海水温度随深度的变化规律,并分析原因。(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2、比较三个海滨浴场的水温,说出海水温度的水平分布和季节变化规律。(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

3、运用图文资料,说明海水温度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返回顶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