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高二地理组集体备课

发布时间:2024-10-18 发布者:教研室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阅读 : 2858

大气的运动

主备人  汪太金   时间10.18

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目标

让学生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你需要向学生清晰解释为什么会出现大气的垂直运动以及由此引发的水平运动,比如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受热地区空气膨胀上升,冷却地区空气收缩下沉,进而导致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异,促使空气从高压流向低压形成环流。这是理解大气运动的基础核心知识,在备课中要思考如何通过简单易懂的例子或直观的教具来辅助学生理解,比如利用热水、冰块和香来模拟空气的流动过程。

掌握风的形成过程和风向的判断方法。学生应知道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的影响,以及在不同的假设条件下(如只考虑水平气压梯度力、考虑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考虑三力共同作用)风向的变化特点。教师在备课中要准备丰富的案例,帮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会应用风向判断知识,比如通过分析某地的天气图来确定风向。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地理图表和实验操作的能力。例如在讲解大气热力环流时,通过展示等压面图,引导学生观察其变化规律,分析不同高度和不同地区的气压关系。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活动,如制作一个模拟海陆风的小装置,观察并记录现象,锻炼他们动手操作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解释城市热岛效应、山谷风等自然现象的成因,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像城市规划中如何利用风的知识来改善空气质量、在建筑设计中如何考虑风向以提高居住舒适度等问题,在备课中要收集相关案例素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大气运动原理的学习,培养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让学生了解大气运动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同时让学生意识到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比如在讲解全球气候变化与大气运动关系时,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应如何调整以应对气候变化。

教学重难点确定

重点

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因为这是理解大气运动其他知识的基础,也是解释许多自然现象的关键原理,如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热岛环流等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表现形式。在备课中要设计多种教学方法突破重点,如动画演示、小组讨论、实地观察感受(如果条件允许)等。

风的形成过程及受力分析。风向和风速是大气运动的重要表现形式,掌握风的相关知识对于理解天气系统、气候形成等内容至关重要,并且在实际生活中也有广泛应用,如航空航海、能源开发(风力发电)等。

难点

等压面的变化原理。等压面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理解其在不同热力条件下的弯曲变化有一定难度。教师在备课中要思考如何通过形象的比喻、直观的图形演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比如将等压面比作起伏的地形,利用多媒体软件动态展示等压面随大气运动的变化过程。

三力作用下风的方向判断。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相互作用较为复杂,不同地区、不同情况下风向的变化多样,学生容易混淆概念和计算方法。在备课活动中,要设计针对性的练习题目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逐步掌握风向判断技巧。

教学方法选择

讲授法

对于大气运动中的基本概念、原理等知识,如大气的受热过程、气压的概念等,通过教师清晰准确的讲解,让学生有初步的认识。讲解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简洁明了、逻辑严谨,运用生动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比如用烧开水时水蒸气上升来类比大气受热上升。

演示法

利用多媒体演示大气热力环流的动画、风的形成模拟实验视频等,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大气运动的过程和现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还可以自制一些简单的教具进行课堂演示,如用透明塑料瓶和蜡烛模拟热力环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讨论法

组织学生讨论生活中常见的大气运动现象,如为什么夏天在河边感觉更凉爽、城市中心与郊区的气温差异原因等。通过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案例分析法

引入实际案例,如分析某个城市的热岛效应数据、某地的风向季节变化图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释。案例分析法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环节

通过有趣的现象或问题导入新课,如展示一段烟雾在室内飘动的视频,提问学生烟雾为什么会这样飘动,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从而顺利进入大气运动知识的学习。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如提问学生为什么冬天室内的暖气要装在低处、空调要装在高处等问题。

知识讲解环节

大气热力环流

首先讲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分析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的关系,为理解热力环流做铺垫。然后结合实例详细讲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通过画图、动画演示等方式,逐步展示空气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过程,引导学生理解气压差异与空气流动的关系。

风的形成

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概念入手,讲解其产生原因和方向特点。接着引入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分别说明它们在风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通过实例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在不同力的作用下风的方向变化规律,最后总结出在实际情况下风向的判断方法。

巩固练习环节

设计多样化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绘图题等。例如给出一幅等压线图,让学生判断不同地点的风向和风力大小;让学生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并标注气流运动方向和气压高低;通过简答题让学生解释山谷风的形成原理等。通过练习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

课堂小结环节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风的形成过程和风向判断方法等,让学生总结所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再进行补充完善,强调重点知识和易错点,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作业布置环节

布置一些拓展性和实践性的作业,如让学生观察记录自己家附近一天中不同时段的风向变化情况,并分析原因;收集关于大气运动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的资料,制作成手抄报等。通过作业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返回顶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