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宁县第一中学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8-3982010 举报邮箱:fjjnyzbgs@126.com 举报入口
本站已通过国家IP/ICP备案 备案编号:闽ICP备2020018089号
![]() |
|
探讨下一星期教学内容
学科:地理 类型:高二备课组活动
时间: 11月22日 地点:广泉楼三楼会议室
主讲人:谢邵武
主要内容:海气相互作用
教学目标:
1. 运用图表,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2. 结合景观图等资料,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3. 通过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提升学生对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的理解。
4. 培养学生的图表分析和信息提取能力。
5. 认识到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树立人地协调观。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 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2. 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
解释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资源准备
1. 课件PPT(共28页)
2. 课本及相关辅助材料
3. 图表和景观图资料
4. 视频素材(如飓风“亚库”袭击秘鲁的视频)
5. 数据记录表、小组讨论卡片等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5分钟):
1. 教师活动: 播放一段关于飓风“亚库”袭击秘鲁北部并引发严重洪灾的视频。
2. 设计意图: 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到自然灾害的威力,激发学习兴趣。
3. 师生互动: 提出问题“这种灾害为什么会发生?如何监测这种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海—气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知识讲解(10分钟):
1. 教学内容:
海—气相互作用的定义及意义。
海洋与大气之间的能量交换。
2. 课件展示:
图表展示海洋与大气间水分和热量的交换过程。
示意图说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形成机制。
3. 设计意图: 通过直观的图表和示意图,让学生理解海—气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
4. 师生互动: 提问“为什么海洋是大气中水汽和热量的主要源地?”引导学生讨论和回答。
案例分析(10分钟):
1. 教学内容:
厄尔尼诺现象及其命名地点和主要发生时间。
拉尼娜现象及其命名地点和主要发生时间。
2. 课件展示: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景观图和相关数据图表。
3. 设计意图: 通过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的应用。
4. 小组讨论: 分组讨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每组由一个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知识点小结(5分钟):
1. 教学内容:
总结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归纳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主要影响。
2. 设计意图: 通过总结,巩固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点的理解。
学习情况评价(5分钟):
1. 教学内容:
检查学生对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的理解。
评估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
2. 课堂活动: 快速问答环节,随机提问学生解释某些图表或数据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