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校本课程(二)

发布时间:2024-11-24 发布者:教务处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阅读 : 3755

十一、教师姓名:姜倩敏

课程名称:有趣的数学故事

个人简介:

我是一个诚挚的数学信徒,因为我始终相信数学是宇宙的唯一语言,是连接世间万物的神奇纽带。那些数字和公式,不仅仅是纸上的符号,它们更是宇宙间奥秘的载体,是解开自然界之谜的钥匙。

在课堂上,我希望同学们从数学中感受到那份神奇和美妙,学会用数学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问题。

我相信,只要用心去探索和发现,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数学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让我们一起在数学的世界里畅游,用数学的语言去解读宇宙的奥秘吧!

课程简介:

数学故事课,专为高中生量身打造的数学探索之旅!在这里,我们将通过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数学故事,带你领略数学的无穷魅力。从古老的数学谜题到现代的数学应用,从基础的数学概念到复杂的数学理论,你将在故事中感受数学的深度与广度,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与热爱。快来加入我们,一起成为数学世界的探索者吧!


十二、教师姓名:揭策源

课程名称:高中物理科技小制作

个人简介:

揭策源,2012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物理与光电信息科技学院,建宁一中一级物理教师。从教12年,先后获黄埠乡先进教师、均口镇先进教师、建宁一中先进教师、建宁县教学能手称号等荣誉,参与《基于“双新”背景下县域高中物理作业创新性设计的实践研究》多项教育课题研究,并发表多篇论文。

揭策源.jpg

课程简介:

本课程旨在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真正做到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让学生学习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知识并利用废旧物品和低成本材料制作物理模型,并改进创新,提高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审美能力,同时将优秀作品入选物理课堂教学用具。

主要的模型制作有:纸飞机、纸火箭、空气炮、水火箭、牛顿摆等。教师备课充分,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定期举办相应作品的比赛与展示活动,并能将一些优秀作品应用到物理课堂演示实验中进行演示。使学生深刻感受到物理科技小制作的乐趣与科学的魅力,激发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了动手能力、审美能力与创新实践能力。


十三、教师姓名:李美芳

课程名称:《高中物理解题的过程与方法》

个人简介:

具备扎实的物理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热爱教育事业,善于运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和解题能力,通过耐心细致的讲解和辅导,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同时,也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课程简介: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高中物理解题的基本过程与方法。通过系统讲解,学生能够理解物理问题的本质,学会将复杂问题分解为简单部分,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求解。课程将涵盖力学、电磁学、光学等多个领域,通过实例分析、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和物理思维。同时,本课程还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科研打下坚实基础。


十四、教师姓名:李善蓉

课程名称:羽毛球

个人简介:

李善蓉,2001年6月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2001年8月入职建宁县第二中学,2004年9月后调入建宁一中担任体育与健康教师。在2010年带队参加省农运会跳绳比赛成绩优异获“市先进”荣誉称号;多次带队参加市运会获得优秀指导老师的称号在市、县羽毛球各种比赛中都取得了比较优异成绩。

李善蓉.jpg

课程简介:

羽毛球是一门新兴体育项目,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已成为学校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羽毛球作为一项集竞技性、健身性、娱乐性于一体的体育项目,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身体协调性、灵活性、耐力及爆发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竞争意识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我校特开设羽毛球校本课程,旨在通过系统的教学与训练,激发学生对羽毛球运动的兴趣与热爱,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和综合能力。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已成为学校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羽毛球作为一项集竞技性、健身性、娱乐性于一体的体育项目,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身体协调性、灵活性、耐力及爆发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竞争意识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我校特开设羽毛球校本课程,旨在通过系统的教学与训练,激发学生对羽毛球运动的兴趣与热爱,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和综合能力。


十五、教师姓名:林 

课程名称:福建森林旅游植物

个人简介:

建宁一中生物学科高级教师,业余时间对建宁县本土地理山川、植物分类有浓厚兴趣,利用周末走遍建宁县的山山水水,在省、市级以上报刊发表诗歌、散文多篇。编写了《建宁山川》等书,并作为副主编参与编写中专教材《福建森林旅游植物》一书,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

林军.jpg

课程简介:

福建省是国家重点林区,森林覆盖率全国第一。气候温暖湿润,空气质量优良,地貌复杂多样,植物种类繁多。本课程根据人们的使用习惯,把植物分为园林植物、药用植物、野菜、野果、有毒植物、以及福建省古树名木等部分。并从森林生态导游员的实际需要出发,搜集了部分在福建省森林生态旅游过程中常常遇见的植物资料,配以直观的图片,以方便学习和了解。


十六、教师姓名:卢英姬

课程名称:趣味化学实验

个人简介:

卢英姬,女,1998年毕业于福建闽南师范大学化学系,现任教于福建建宁县第一中学高中化学教学,中学中级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秉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践与创新”的教学理念,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和实验能力。我善于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情境教学法、探究式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同时,我也注重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在化学实验方面,我有着丰富的实验设计和教学经验。我注重实验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能够指导学生进行规范的实验操作,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也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设计,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除了教学工作外,我还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科研活动,致力于化学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与创新。我多次参加市级的教学比赛和论文评选活动,并多次获得优异成绩。此外,我还积极参与学校的青年教师培训和指导工作,为学校的化学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未来的教育生涯中,我将继续秉持“敬业、爱生、创新、进取”的教育精神,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卢英姬.jpg

课程简介: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往往侧重于验证性实验,即学生按照课本上的步骤进行实验,验证已知的化学原理或现象。然而,这种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因此,校本课程高中化学实验探究应运而生,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探究性,旨在通过化学实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操作、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明确实验探究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操作和分析能力;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

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兴趣点,同时兼顾化学学科的前沿性和实用性。例如,可以选择一些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化学实验,如“自制肥皂”、“自制米酒”、“自制84消毒液”“水果电池的制作与探究”、“探究不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

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即教师提出问题或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和创新。

评价方式:评价方式应多元化,包括实验报告、实验操作、实验设计、小组讨论等多个方面。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可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在实施校本课程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时,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例如,可以提出一些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分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验探究,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同时,小组内的分工合作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引导探究: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的探究过程,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并分析结果。同时,教师还应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拓展应用:将实验探究的结果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让学生了解化学实验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价值。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趣味化学实验》校本课程旨在通过趣味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课程内容涵盖了课本拓展趣味实验、生活中的化学以及学生自己感兴趣的实验等多个方面。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化学实验原理和方法,还培养了实验设计、操作和分析能力。同时,该课程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并享受成功的乐趣。


十七、教师姓名:罗小玲

课程名称:中国地理

个人简介:

高中地理教师,拥有多年的教学经验,擅长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地图解析、实地考察等,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地理知识。以深入浅出的教学方式和生动的课堂讲解深受学生喜爱。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热爱教育事业,对学生耐心细致,总是乐于解答学生的疑惑,是学生心目中的良师益友。

罗小玲.jpg

课程简介:

中国地理课程是一门以中国为特定研究区域的综合性学科,它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的自然环境、人文特色以及经济社会发展。课程内容涵盖了中国的疆域、地貌、气候、水资源、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同时也深入探讨了中国的人口、民族、文化、经济、城市化等人文地理方面。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可以全面了解中国的地理国情,掌握中国各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此外,中国地理课程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为学生未来从事相关工作或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十九、教师姓名:莫有欢

课程名称:《建宁红色文化研究》

个人简介:

莫有欢,男,中学二级教师,毕业于闽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教学工作中,莫老师始终秉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质量为根本”的教学理念,注重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他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将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使课堂生动有趣,深受学生的喜爱和家长的认可。

莫有欢.jpg

课程简介:

福建省建宁县是原21个中央苏区县之一,是红军第一次反围剿后的筹粮之地,第二次反围剿的完胜之地,第三次反围剿的决策之地,第四次反围剿的指挥中心,第五次反围剿的重要战场,具有悠久的革命传统与历史。了解建宁县的红色文化,有助于加强对高中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二十、教师姓名:聂丹敏

课程名称:Western festivals in daily life

个人简介:

大家好,我是一名充满热情与耐心的高中英语老师,专注于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在教育的道路上,我始终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无限的潜力。我擅长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情境教学、合作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并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除了教学之外,我还具备出色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我善于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倾听他们的需求和困惑。

课程简介:

为了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增进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我开设了“日常生活中的西方节日”校本课程。本课程旨在通过介绍西方节日的历史起源、传统习俗、庆祝方式及文化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并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全球意识。课程内容紧密围绕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西方节日展开,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通过模拟节日场景、制作节日食品等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西方节日的文化氛围。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通过对比分析中西方节日的异同点,增进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返回顶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