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高一化学备课组活动

发布时间:2025-03-14 发布者:教研室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阅读 : 1311

学科:化学                            类型:高一备课组活动

时间:2025年3月12日                地点:广泉楼四楼

主讲人:吴志垚

参加人员:魏岚  吴志垚 尤忆寒 蔡爱平

一、学情背景  

1.学习目标:  

通过硅(第3周期ⅣA族)的案例,掌握基于元素周期律预测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性质(如物理状态、氧化物酸碱性、氢化物稳定性等)的方法,理解“位置→结构→性质”的逻辑链条,并能够迁移应用到其他主族元素(如锗、锡、铅)的预测中。  

2.学科价值:  

理论层面:硅作为典型的类金属元素(半导体材料),其性质介于金属与非金属之间,是理解元素周期表中“分界线”附近元素特性的关键案例。  

应用层面:硅及其化合物(如SiO2、硅酸盐)是工业材料(玻璃、陶瓷、半导体芯片)的核心成分,联系科技与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二、学生已有知识基础

周期表结构:明确硅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第3周期ⅣA族),了解同主族元素(C、Si、Ge、Sn、Pb)的原子半径、金属性、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原子结构:能写出硅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典型化合物:已学习CO2的性质(酸性氧化物,与水反应生成H2CO3);  

三、学习难点与突破策略  

难点1:硅的“类金属”特性分析  

具体问题:  

为何硅单质具有半导体性质?其导电性为何随温度升高而增强?  

硅既能与强碱反应(Si + 2NaOH + H2O ==Na2SiO3 + 2H2↑),

突破策略:  

实验:硅与浓NaOH溶液反应产生气泡(H2);  

引导学生总结硅既表现弱还原性(与强碱反应)

难点2:二氧化硅(SiO2)的特殊性质

具体问题:  

为何SiO2是酸性氧化物,却不溶于水且不与普通酸(如HCl)反应?  

SiO2与NaOH溶液反应的产物为是Na2SiO3?  

实验验证:  

向SiO2粉末中加入浓盐酸(无现象)→ 加入氢氟酸(HF)→

产生气体(SiF4),说明SiO2仅与特定酸(HF)反应,强化“酸性氧化物”的特殊性。  

难点3:硅酸(H2SiO3)与硅酸盐的复杂性

具体问题:  

为何H2SiO3的酸性弱于H2CO3?如何通过实验验证?  

周期律解释:  

同周期非金属性递变(C>N>O>F)和同主族非金属性递变(C>Si),分析H2SiO3酸性弱于H2CO3的原因

实验对比:向Na2SiO3溶液中通入CO2气体→ 生成白色胶状沉淀(H2SiO3),

反应式:Na2SiO3 + CO2 + H2O = H2SiO3↓ + Na2CO3 

通过现象直观证明酸性强弱:H2CO3>H2SiO3。

四、学习活动设计

活动3:硅酸盐的“水中花园”趣味实验

实验步骤:  

1.配制饱和Na2SiO3溶液(水玻璃),倒入培养皿;  

2.向溶液中分别加入CuSO4、Co(NO3)2等晶体颗粒;  

3.静置10分钟后,观察彩色硅酸盐“植物”的生长现象。  

原理分析:  

金属盐与Na2SiO3反应生成难溶硅酸盐(如CuSiO3、CoSiO3),形成树状或珊瑚状沉淀。

教学反思与调整建议:

通过以上精细化设计与多维度支持,学生将深度理解硅及其化合物的特性,掌握“预测元素性质”的科学思维方法,并为后续学习元素化学奠定坚实基础。

1741962331459288.jpg

1741962331760031.jpg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返回顶部 打印 关闭